1958——1968
发布日期:2021-08-31 浏览次数:11091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节拍,合力已经走过了63年的光辉历程。历经数十年创业的艰辛与改革的磨砺,合力在振兴民族工业车辆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经受住了市场经济惊涛骇浪的考验和全球竞争云谲波诡的洗礼。现如今的我们,连续30年站在中国叉车行业之巅,屹立于世界工业车辆七强之林。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回顾历史文化,才能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解读历史文化,才能珍惜现在的每一步;研讨历史文化,才能引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翻开一页页泛黄的书卷,透过一张张陈旧的老照片,回顾公司一甲子艰苦创业,细数六十载风雨兼程,凝练宣扬合力文化,提高我们对合力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鼓舞合力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承载着提升新中国重型装备工业实力的历史重担,响应中央关于“赶英超美”跨越式大发展的号召要求,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国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先后建立了中国一重、中国二重等“八大重机厂”;同时合肥重机厂、昆明重机厂、陕西重机厂、长沙重机厂等“八小重机厂”也应运而生。195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安徽省共同兴建了合肥矿山机器厂新厂,主营业务为研制起重机械和冶金矿山设备,1960年正式更名为合肥起重运输机器厂,这即为公司的前身。
工厂建设之初的艰辛。当时在职工中广泛流传一首打油诗:“跃进声中创奇迹,平地矗起起重机,不到一年就投产,工业史中不多见”。可以说,矿山机械厂新厂是老一辈合力人用双手从市南郊一片乱坟岗中开疆拓土,艰苦奋斗建起的新厂房。厂领导提出了“边基建、边生产”、“勤俭办企业”的口号,全体员工干劲冲天,团结拼搏,在当时的荒岗野地里为建设新厂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数千名职工每天上班往返于合肥的东门和南门间,而且还要挖土方,抬大土,夯基石,其后又边安装设备边进行试制生产,劳动负荷量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使职工的生活保障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仍非常高涨,工余时间工厂还会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职工们以苦为乐,以厂为家,不畏困难,砥砺前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完成了主体车间建设和部分机床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代的建设任务。
工厂建设之初的荣誉。合肥矿山机械厂新厂的建设质量之好,速度之快,深受中央和省市领导好评。1959年,合肥市公交“万人大会”会场就设在本厂新建的铆焊车间,省委书记曾希圣出席大会并做指示要求。到1960年底,工厂生产已初具规模,成为华东地区名副其实的一家中型机械厂。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陈云先后视察本厂并提出发展要求。这给予了建厂两年、投产之初的全厂干部职工莫大的关心和鼓舞,更为工厂引领安徽省机械工业发展壮大明确了历史基调。
工厂建设之初的产品。1958年工厂建立之时,定位生产的产品为起重机械和冶金矿山设备;1963年,工厂开始试制和小批量生产中小吨位内燃叉车,并于1964年将自行生产的4003-100E叉车等系列产品援越抗美;同年,第一台631型5吨叉车试制成功,成为当时新中国民族叉车工业产品的杰出代表,也为合力后来立足叉车主营业务奠定了丰富产品资源和雄厚的技术实力;1965年,厂自行设计和安装的750吨冲压式水压机顺利通过鉴定;1967年,第一台CH叉车试制成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按照国家指令研发试制生产叉车,产量小,品种少,周期长,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缓慢,但这却记录了我们合力产品的传承,成就了创新文化的发端。
翻开书卷,透过照片,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来到建厂之初,亲眼目睹我厂职工热火朝天大建设的景象,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广大干部职工情绪高昂、不畏艰难、团结拼搏、锐意进取。虽然书页和照片已然泛黄,但是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企业基因,历经几十载仍不会消逝,它必将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合力人的骨子里,一辈辈传承,历久弥新,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勇往前行。
安徽省合肥矿山机器厂设计任务书
合肥矿山机器厂新厂手绘鸟瞰图
老厂区鸟瞰图
职工们在组装完毕的新产品前合影留念